當人們還沉浸在,彩電產業(yè)能夠在2023迎來復蘇行情的美好期望中的時候,1月份(元旦、春節(jié))市場旺季的成績單,卻給了行業(yè)“當頭棒喝”——不僅市場銷量大跌,而且包括《人民日報》在內彩電業(yè)還陷入了一輪“智能不好用、VIP嵌套收費”的負面輿情旋渦。
1月彩電市場“意料之外”的大跌
“雖然有去年12月份新冠放開后,感染高峰導致的‘不利’因素影響,但是卻沒有預想到彩電市場會這么差!”
業(yè)內人士透露,2023年1月份,元旦、春節(jié)兩大節(jié)日相連,本應該是彩電的熱銷季節(jié)。結合目前彩電行業(yè)均價處于歷史最低水平,且有大尺寸產品帶來的應用差異感,行業(yè)對2023年彩電開局還是有些信心的!辽,此前行業(yè)分析多認為,這一輪雙節(jié)市場行情不應有多差勁。
但是1月份彩電市場卻如此慘淡:據奧維云網發(fā)布了 2023 年彩電開年總結顯示,2023 年 1 到 6 周(2022.12.26-2023.02.05)中國彩電線上市場零售量規(guī)模為 314 萬臺,同比下降 19.8%;零售額為 68 億元,同比下降 27.8%。其中,線下市場零售量規(guī)模為 35 萬臺,同比下降 40.2%——線下市場幾乎腰斬。
對比往年,奧維云網數據顯示,2019年1月,國內彩電市場銷量630萬臺,2020年1月國內彩電銷量515萬臺,2021年1月國內彩電銷量407萬臺(2021.12.26-2022.02.05銷量則為450萬臺)……春節(jié)元旦市場,國內彩電銷量逐年下降,最近四年幾乎每年元旦春節(jié)市場銷量規(guī)模都萎縮百萬臺。
事實上,國內彩電行業(yè)總規(guī)模,已經從2016年的年度超過5000萬臺,下降到2021-2022年的不到四千萬臺。2022年國內彩電市場規(guī)模,不同調研公司數據在3600到3800萬之間,行業(yè)銷量變化在萎縮6%到增長2%之間——2022年彩電市場經歷了“有史以來最強”的一輪價格下滑和大尺寸化沖刺過程:即便如此,也沒有能真正拉動市場消費回歸。而2023年1月份的繼續(xù)“大跌”似乎意味著,彩電行業(yè)的2023年恐怕依然難以樂觀。
“不用”和“不好用”決定彩電需求下滑
彩電市場的萎靡,有很多種解釋:例如,疫情因素的解釋——但是,這個理由解釋不了為啥2017-2019年,彩電業(yè)需求就已經開始萎縮;另一個常用解釋是“地產關聯”,如中指研究院報告顯示,2022年,重點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降幅近40%,但是這也解釋不了2018-2021年地產強周期下的彩電需求萎縮。
對此,行業(yè)內也有相應的研究報告去指出彩電行業(yè)需求下降的本質:首先,2019年有品牌彩電企業(yè)調研數據顯示,我國電視機的平均開機率已經從2016年的70%左右下降到2019年的30%左右。包括手機市場、電影市場、文旅服務、投影大屏等新興視聽和娛樂選擇,取代了眾多彩電的“時間片”。開機率下降、彩電用的少了,自然“購買欲望降低”、“換新周期延長”,在年度需求上就會表現出萎縮趨勢。
第二,2023年1月,針對智能電視適老難題、復雜功能不好用,以及各種VIP套路收費問題的負面輿情,反映出今天彩電產品的“難用”。例如,《人民日報》以《智能電視如何留住用戶》為題,發(fā)表評論指出“一些智能電視機存在開關機廣告無法消除、觀看視頻平臺內容需要購買會員等情況;有時即便開通了會員,想看平臺上某些類別的節(jié)目,還得再次充值購買”等問題,嚴重影響消費者體驗。
乃至于著名演員李嘉明通過短視頻指出,電視收費亂象,花高價買的電視看不了,打開全要收費,并稱自己已三年不看電視……“演電視的都不看電視了”,成為行業(yè)熱搜,代表了今天彩電產品的“難看”。這自然進一步壓制了市場端的購買需求。有網友調侃稱,買電視就是買“大屏廣告播放器”,充分體現了消費者,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智能電視功能生態(tài)體系的不滿。
除了“不用”、“難看,不好用”之外,行業(yè)人士也指出,彩電總需求下降也與目前占主流的液晶電視顯示技術有關。這方面,液晶電視機的壽命顯著領先于傳統(tǒng)CRT電視、PDP等離子電視:單機壽命越長,換新周期也越長,在市場上的表現就是同樣多的需求總量,年度銷量卻會更低。2016年后我國彩電市場已經完成“存量市場全面技術換代”,進入長壽命、高清、數字化液晶電視占領市場的新階段,換新周期延長改變了行業(yè)年度購買量。
同時,在彩電開機率下降、應用體驗變差的基礎上,消費市場關鍵的“家庭第二臺電視”需求量幾乎夭折。按照歐美發(fā)達國家經驗,彩電消費的成熟市場中,往往家庭需要在客廳之外,在臥室配備第二臺、甚至第三臺電視機。這也是2010-2016年,我國在實現電視機家家普及后,依然能形成新一輪增量的原因——但是,目前的產品實際使用情況、“難用,低開幾率”的現實,卻幾乎“絕跡了家庭更多臺電視機”選購的可能。
綜合以上種種因素,彩電市場的萎縮,特別是2023年1月份“意料之外的大跌”,是擁有必然性的,是短期因素、長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也是彩電行業(yè)外競爭產品因素和彩電業(yè)內產品體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彩電需要回歸“視聽本質”
“智能化不是壞事,但是成了‘內容套路’、‘VIP陷阱’就必然適得其反!”行業(yè)人士指出,不能將彩電行業(yè)的亂象說成“智能化的原罪”,但是智能化的確是今天彩電應用所有“不便”的技術基礎。
事實上,隨著彩電行業(yè)進入液晶時代,核心技術更多集中在上游面板之上,彩電終端企業(yè)的技術話語權、成本話語權大幅下降,結合近年來彩電銷量的下滑,企業(yè)端“另類”創(chuàng)收熱情增加、擦邊球營銷話術的動機增強。后兩者帶來了彩電在智能時代“廣告加身”、“VIP套路不斷”、“成為會員集成器”的現實。
“人民日報”指出,彩電企業(yè)“創(chuàng)新、創(chuàng)收”都沒有錯,但是卻不應因此失去對“好用產品服務消費者”的初心。
從行業(yè)積極層面看,過去10年國內彩電產業(yè)進步成果斐然:即行業(yè)平均消費尺寸從2013年的39.9英寸,上升到2022年的57.4英寸,預期今明兩年消費平均尺寸會達到60英寸。即10年來,彩電平均消費顯示面積增加了1倍多。這顯然有利于大屏視聽效果的提升和彩電區(qū)別于手機、PC等設備的“震撼價值”的體驗。
只不過,從彩電技術角度看,大尺寸化是液晶面板產業(yè)成長的結果——彩電品牌更多的只是做了“搬運工”,其從中獲得的收益寥寥無幾。所以,彩電企業(yè)能夠進一步主動把握的智能化、特別是智能化的“軟件、會員”等“非硬件部分”就成了企業(yè)的競爭中心。
對此,有專家表示,智能時代之后,彩電企業(yè)的中心點有些“跑歪了”:彩電的本質應當是大屏視聽設備,一味的在智能上做文章,在功能上做加法,在“實用”性上不僅沒有得分,反而可能“失分”。通過一些網友的“牢騷”就可以看出,彩電的智能化加法,并非適合每一個消費者。甚至對于很多具體應用場景而言,這些如開機廣告、嵌套VIP等的創(chuàng)新是“弄巧成拙”了。
“彩電需要扣準自身價值獨特性,抓住品類的本質價值!薄昂糜玫牟孰,才能真正用起來;開機率增加,才能帶來市場的復蘇”!業(yè)內人士指出,彩電行業(yè)也許必然面臨視聽消費多元化帶來的“需求總量下降”,但是這并不能成為“不顧體驗感去創(chuàng)收”的理由。后者只會讓市場實際需求下跌的更多,讓行業(yè)境況更糟糕。
目前,彩電行業(yè)的消費情況已經不容樂觀。2023年元旦春節(jié)旺季市場6周時間,349萬臺的銷量,幾乎已經讓彩電行業(yè)“退守上個世紀的陣線”。這是行業(yè)應當重新反思、重拾初心、重新出發(fā)的時刻了。